EN

经管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经管人物 > 正文

经管人物丨刘霖:以钻研精神育桃李,点亮学术探索之路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1-26| 点击:

在北航经管学院的学术殿堂里,有这样一位刘老师,他横跨计算机与经管两大领域,用博弈论这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数字平台、人工智能与绿色可持续消费行为的神秘之门。他,就是市场与数字营销系教授刘霖老师,一个在教育与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卓越建树的学者。

刘老师的学术生涯始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他远赴美国深造,先后攻读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硕士、经济学硕士、MBA,以及管理学博士学位。跨界学习研究的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技能,更激发了他对经济学领域的浓厚兴趣。“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如果要直接读博士,我还想横向探索一下。”刘老师回忆道。正是这份对未知的探索心,让他最终选择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被吸引到博弈论这一将计算机与经管完美结合的桥梁。

在刘老师看来,计算机与经济学并非两个不相关的领域。相反,它们之间的底层逻辑是共通的。用博弈论的方法解决经济和管理问题,对他来说,就像是换了一个舞台继续跳舞,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互相借鉴。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不仅让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独特,也为他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凭借其卓越的研究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围绕决策与博弈、数字化平台、数字经济等方面,刘老师与团队取得高水平原创学术成果。在Management Science、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NET Institute科研基金等项目。获EURAM欧洲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数字战略与人工智能方向)、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百人榜、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南加州大学CIBER最佳论文奖、南加州大学杰出授课奖、第48届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Sheth 优秀博士奖 (密歇根大学轮值颁发)、第五届美国Shankar-Spiegel最佳论文奖(西北大学、德州农工大学轮值颁发,每年全球1-2名)。 任《Journal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科学出版社、Elsevier)主编,《Journal of Digital Economy 》(清华大学、科学出版社、Elsevier)副主编,《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清华大学、Springer)客座主编;任国资委直属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特邀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CMAU)理事、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RGC)的专家评委、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等,曾兼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刘老师的学术生涯中,兴趣始终是他最强大的动力源泉。他强调,找到有热情的方向,对于研究人员至关重要。“我们小的时候都在强调努力,但找到有热情的方向非常关键。”刘老师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被教导要努力学习,方向选择则听从师长和家长的教导。这种教育方式固然有其踏实的一面,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忽视了自己的天赋与兴趣聚焦,有时会缺乏真正的热情。他提到,自己曾经历了多次学术探索,包括攻读几个硕士学位,最终才找到了真正让自己充满热情的学术领域——用博弈论的方法去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在谈到如何定位学术热情时,刘老师表示,这既可能源于成长时培养的兴趣与爱好,也可能需要在成年后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来发现。他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己兴趣和能力的深入了解。同时,他也强调了师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他们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尝试不同的领域,从而发现自己的真正热情所在。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热情,就会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标一样,灵感和动力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因为他对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有了兴趣,学术灵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困难也会变得不那么难以克服。在这种状态下,学术研究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探索过程。同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会因为对学术的热爱而变得更加坚韧不拔,更容易克服各种难关。这种对研究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也让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即“what”和“how”),更要引导他们思考知识的来源和本质(即“why”)。“很多时候,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更加重要。”刘老师说。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而且十分为那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证明老师错误的学生感到由衷的自豪。他认为,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挑战与颠覆。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所言,创新性破坏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刘老师强调,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更有可能在科学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他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去进行创新,去更新现有的格局,为学科的进步贡献力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创新和进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超越我,如果他们能科学的指出我的错误之处,证明他们的知识边界在那个点上已经超过了我,这也是我最自豪的时候。”这种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许和关注,让他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对于教学与研究的定位,他认为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研究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将这些融入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同时,教学中的反馈和互动也能为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刘老师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学习的同事关系,共同探索未知的科研领域,共同拓展知识的边界,这种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态度上,刘老师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耐心。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作为导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纠结于研究中而忽视了身心健康。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时,他会建议同学暂时放下研究,去放松一下心情,换一个环境去思考。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打破思维的僵局,产生新的灵感和想法。

在谈及对学生的未来寄语时,刘老师分享了他的经验、期望与建议。他强调,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与工作中,大家当谨记陈寅恪老先生的治学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不仅是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他鼓励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始终保持一颗探索与理性思考的心。因为科学是有边界的,只有不断质疑、不断批判,才能拓宽科学的边界,推动科学的大踏步前进。“不盲目接受现有的知识,要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相信,只有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自信。同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学生们都应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之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专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寄语不仅是对学生们的期望,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